“万事如意”,是许多人得到过的良好祝愿,也是每个人的企盼,只可惜,它对谁都不曾兑现过。生活中不如意、不顺心的时候很多,失败、挫折随时都会发生,再得意的人也会有烦恼。
不过,心理健康的人,有能力化解烦恼,生活得潇洒自在,有滋有味;而心智孱弱的人则常常被烦恼所累,生活得毫无生气,举步维艰,甚至丧失活下去的勇气。像这种正常人由于生活所累或受到不良刺激后,语言、思维、行为发生反常的现象,被称为“心理障碍”。
据精神心理学研究证实,一生中从未发生过心理障碍的人是绝对没有的,只不过每个人轻重有别、程度不同而已。生活中,即使看似心理很健康的人,在一定场合或特定条件下,也发生过心理障碍并有所表现。例如,《红与黑》的作者司汤达,算得上才智过人,可是他却有过偷看他人风流韵事的举动。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,哲学造诣可谓高深,却曾在一怒之下将他最钟爱的女人扔下楼去。原因只是这个女人和另一个男人谈话而冷落了叔本华。艺术大师卓别林、科学家法拉第,也都犯过嫉妒人才、压制人才的错误。可以说,心理障碍是普遍存在的,其外在的、直观的表现,主要是行为异常、情绪不稳、语言倒错、情绪混乱等。
心理障碍不仅有害身体健康,而且足以影响正常的学习、工作和生活,个别的极端行为甚至能造成社会危害,如杀人、破坏、自杀、自残等等。因此,重视心理素质的修养,学会调适异常情绪,善于解除心理矛盾,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,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。
那么,如何消除心理障碍、求得自在逍遥的心境呢?
一、用适当的方式发泄不良情绪。向知心朋友直率地诉说苦衷,倾吐积郁,宣泄忿闷,甚至痛哭一场,都能有效释放心中压抑的不良情绪,减轻心理压力。也可以对物发泄,当然,不是破坏性地摔砸一通,而是去打球、跑步,超常地运动一番,通过体力消耗来消除烦闷,也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。
二、培养自控能力。遇到令人烦恼和不愉快的事,能承认其发生的合理性和必然性,并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和思想准备,冷静地想办法对付它。这种能力是需要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培养和锻炼的。具备了这种能力,才能使人遇事不慌。
三、转移注意力。有了烦恼,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,并且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、工作、娱乐或者其他感兴趣的方面,这样就不至于“越想越别扭,越想越伤心”了。
四、暂时躲避。暂时离开引起不愉快的人、事或环境,也就是常说的“眼不见心不烦”。时过境迁,心理压力也会随之淡化或消失。
五、走出“理想国”。很多人的烦恼是由于对自己、对他人、对生活的期望值过高造成的,一旦这些期望没能实现,烦恼也就随之而来。因此,正确地面对现实,不抱幻想,也就不会自寻烦恼了。
六、偶尔也要屈服。能伸能屈,能进能退,自然轻松自在。如果凡事过于认真,甚至固执,肯定烦恼重重。其实,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,做一些细枝末节上的让步、妥协,也未尝不可。这样,自然少一分忧愁,多一分轻松。